2015年3月22日,绿行者同盟携手暨南大学共同举办了《乡村文化记忆之罗文俊研究》史料征集发布会,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征集有关罗文俊的文物资料。


      《乡村文化记忆之罗文俊研究》的编撰工作,是由绿行者同盟发起的“中国美丽乡村计划”罗园试点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绿行者同盟提出了“净化、亮化、绿化、美化、文化”的“五化”手段。据绿行者同盟秘书长卫欣欣介绍,“五化”中的“文化工程”,包括《村史》、《乡村风物志》、《乡村人物志》等撰写工作,将采取“口述历史”、“史料公开征集”、“史学专家编撰”、“摄影全程记录”“志愿团队参与”多方式结合的创新模式,为乡村历史文化名人立传,开展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记忆之罗文俊研究》则便是罗园村“文化工程”的重头戏。
      卫欣欣说,乡村文化是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在村民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基层文化形式,是村民群众文化素质、价值观、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的集中反映,但随着农业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村民生活是越来越富有,但那些值得回忆和研究的农村文化却消失殆尽。作为一个有责任的绿色公益组织,绿行者同盟将“文化工程”作为其发起打造的“绿盟•中国美丽乡村计划”的重中之重。她说,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也得到了由全国各地高校国学社团共同发起成立的社团联合组织-全国高校国学联盟的大力支持。大学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在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志愿服务的同时,也将增强其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自信心与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传承。

全国高校国学联盟

广东区域联盟学术部部长  孙宇

     据暨南大学历史学系冀满红教授介绍,罗园村是绿盟“中国美丽乡村计划”打造的试点村之一,为了深入发掘罗园村的文化内涵,绿盟与暨南大学共同开展对罗园村先贤罗文俊的研究,现面向社会各界征集有关罗文俊的文物资料。有关罗文俊的资料有实物资料,包括他曾使用过的器物、遗物、手稿、墨宝等;文献资料,包括他的著作、赠答、有关他的记载等;图片资料,包括涉及到他的相关图片等;口述资料,有关他的史事回忆、传说等。

暨南大学历史学系冀满红教授

     据了解,对经过专家鉴定具有特别重要史料价值的档案资料,绿行者同盟将以有偿征购、寄存代管的形式征集收入罗园村古村展厅。凡征集有效的档案史料,绿行者同盟向捐赠者颁发证书和绿币公益积分,并在新闻媒体公布名单。

     只要您了解与罗文俊相关的人和事,哪怕只言片语、一个片段,都弥足珍贵。市民如果想提供相关资料与线索,可通过电话、邮件或面谈等方式与绿行者同盟秘书处联系,通讯地址为:佛山市禅城区江湾三路28号10号楼四号楼403室,邮箱:twopears@yeah.net,电话:0757-82200166,联系人:温小姐。


延伸资料

     罗文俊 (1789~1850年)字泰瞻,号萝村,南庄镇人。清道光二年(1822年)进士,以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记名以御史任用。

     道光十三年升左春坊左庶子,补翰林院侍讲学士,转侍读学士,授通政司副使、詹事府詹事,累官工部左侍郎。派查东陵工程,冒寒得病,归里调养,卒年61岁。文俊自任官后,在史馆活动达10年,多次充任各馆纂修、协修官,咸安宫总裁,教习庶吉士,内阁批本和日讲起居注官等。试差任过顺天乡试同考官、山东乡试正考官、顺天乡试副考官、山西学政、陕甘学政、山东学政和浙江学政等,均甄拔得人。他经常说,考官必须从“外著之文”得“中藏之美”,“择其文之独有见地,开径自行,不剽窃前人牙慧者录之”。

     著有《绿萝书屋文集》。《罗萝邨文稿》稿本在中山大学图书馆藏,在《清代稿钞本》中有其影印本。


相关介绍:

     文化工程:要注重挖掘乡村文化内涵,重视散落在乡村的大量历史记忆、宗教传衍、地方方言、乡规民约、祖训家规、生产方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复活传统民间故事,传承地方戏曲、手工制作、乡间小吃、传统习俗等民间文化。撰写《乡村风物志》、《乡村人物志》,为乡村重要历史文化名人立传等。同时,加强村级图书室、活动室、文化广场、体育设施等公共文化资源建设,营造集休闲、娱乐、学习、健身于一体的乡村环境,形成特色乡村品牌活动,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并将公益文化、道德文化与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相融合,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塑造村民的行为之美。既强调自娱自乐,又注重寓教于乐。

廖嗣岸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