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PPP

近日,农业部等部门下发了《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功能 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明确提出“探索新型融资模式,鼓励利用PPP模式、众筹模式、互联网+模式、发行私募债券等方式,加大对休闲农业的金融支持”,休闲农业将引入PPP模式。

10月10日

  广东省绿盟公益基金会联合城镇化产业投资俱乐部、广东万合投资有限公司,举办了“美丽乡村PPP沙龙”活动,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共同研讨了实施美丽乡村PPP项目的有效途径。

美丽乡村梦:  背后的商业模式是核心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指公共部门通过与私人部门建立伙伴关系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方式,通过合作实现效益的更大化。PPP模式实行特许经营、股权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而我国绝大部分PPP项目集中于基础设施领域,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是PPP最主要、最普遍的实施方式。

  城镇化产业投资俱乐部秘书长谢鹏认为,地产不是国家支柱,但也不能被非市场手段打压。一线城市的住宅仍有空间,但那是一线房企的天下,二三线城市住宅地产过量,单旅游地产、文化地产、产业地产、生态农业大有可为。资本越来越多关注旅游、文化、健康和土地的结合,这也是万达组建收缩百货和购物,越来越加大文化和旅游分量的原因。总的来说,美丽乡村符合国家大政策大方向,符合市场的需求,更加符合资本的方向。


城镇化产业投资俱乐部秘书长谢鹏

  绿盟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卫欣欣认为,我国美丽乡村模式目前有两种:当前,全国各地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大多为两种模式:一是“政府主导”模式,即由政府投入财政资金,结合经济开发的需要,开发一些具有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村镇,但这种模式一方面受限于财政资金的规模,一方面也只适用于有丰富旅游文化资源的乡村,受益的村落极为有限。二是“乡村自建”模式,即由乡村自发筹集资金开展村庄建设,主要开展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活环境治理,但这种模式只限于部分“先富起来”的乡村,同时乡村建设的层次较低,投入也难以为继。绿盟通过“公益推动、政府启动、村庄主动、社会联动、内生驱动”的公益模式,旨在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可复制推广的全新模式,解决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困难,是“政府主导”模式的有益补充,也是“乡村自建”模式的全面提升。它是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模式创新。


绿盟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卫欣欣

  广东万合投资有限公司致力于乡村基建类项目的PPP模式运作,其董事长曾惟靖鉴于目前中国乡村普遍存在的环境破坏和文化衰落的困境,提出了自己的美丽乡村梦——“东方小镇”,由此形成一份乡村建设总体指导方案:通过构建一个全方位的模型,给出美丽乡村建设的原理指导,促进中国乡村建设的修复和进一步优化。


广东万合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惟靖

  东方小镇属于整体片区式的规划,通过项目拆分实施建设,其中每一个拆分项目将进一步细化,确定哪些部分可实施PPP模式的路径。在曾惟靖看来,美丽乡村PPP模式的核心是背后的商业模式,美丽乡村PPP项目要落地,关键在于商业模式合不合适、内部的盈利模式成不成功,“商业模式就是要为利益相关者编织一张生态价值网。”

  广州泓鑫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龙律师在美丽乡村PPP大背景下,以案例分析为主,与大家分享“农业众筹应该怎么玩?”


广州泓鑫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龙律师

乡村改造:  要轻装上阵,更需要情怀

  针对研讨中提及的“城镇化浪潮中美丽乡村的建设方向”,城镇化泛休闲产业投资联盟首席顾问金凌冰提出了“乡村改造”的课题,并由此引出“乡愁”的理念。

  “为什么有乡愁?因为人们在越来越快的城镇化过程中发现,城市生活并非那么美好,而乡愁就打开了一个回归的通道。”金凌冰认为,在新的政策和资本的驱动下,农村土地价值将重估,规模化经营成为现实,乡村改造必将掀起乡村复兴的热潮,其中PPP模式大有作为。


城镇化泛休闲产业投资联盟首席顾问金凌冰

  但金凌冰同时强调,乡村改造的PPP项目应该走“轻资产”之路,“乡村改造是一个慢慢来的过程,必须轻装上阵。” 金凌冰以龙门“香溪堡”的慢客文化项目为例,强调乡村改造需要找到每个乡村的特色和“痛点”:“这需要参与的人具备一种乡村情怀,找到适合乡村发展的特定模式,如以农旅相生的理念再造故乡,最终的目标是‘让乡村更像乡村’。”


廖嗣岸 摄影